明年10月底前河南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
大河網訊(政務記者申華/文 牧堃 祝萍 王雙飛/視頻)讓資源變資產、農業變產業、農民變股東……當下,在農業大省河南,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轟轟烈烈地上演,這也是中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。11月12日,河南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專題新聞發布會召開。大河網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,截至9月底,我省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(居)30373個,占比47.8%。
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
今年5月河南省獲批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,是全國12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之一,改革的任務是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。改革的目標是,通過改革,構建歸屬清晰、權能完整、流轉順暢、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,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。
據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薛玉森介紹,落實中央改革部署,河南2015年開始先行試點,2018年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,2019年5月開展整省試點,改革穩步實施,進行順利。2015年以來,先后有濟源市、獲嘉縣、濮陽華龍區、新縣等18個市、縣承擔國家試點任務,每個省轄市還有1個縣承擔省級試點任務,目前試點任務已完成,為全省面上工作探索了路子、提供了經驗。濟源市改革列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典型案例,新縣在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培訓班上做案例介紹。截至今年5月底,清產核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通過省級驗收。
獲嘉縣:全縣50%以上的村年均收入已達10萬元
2017年6月,獲嘉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!巴ㄟ^探索村級增收多種模式,不僅促使集體資產較多的村實現了大幅增收,而且促使集體收入空白村實現了‘無中生有’。目前,全縣50%以上的村年均收入已達10萬元!毙锣l市獲嘉縣縣委書記王永記表示。獲嘉縣在村級增收上做文章,破解了“低效資產怎么清”“成員身份怎么定”“集體股權是否保留”“集體組織如何運轉”等難題,探索出資產盤活、村企共建、飛地造血、抱團取暖、培育新型業態、土地統籌經營、財政資金入股、集體資產打包八種模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。目前,全縣80%的村莊通過資產盤活的方式實現了大幅增收,20余家“村企共建”重點企業已經與相關村集體結成共建對子,30余個村通過引進企業法人在鄉鎮和縣城注冊,村均增收10萬元以上。
華龍區:全區59個村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已達3.78億元
“通過改革,華龍區2018年7個村分紅917萬元,預計今年將有15個村實現分紅!卞ш柺腥A龍區區委書記劉洪浩表示。
2017年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(區)、全國第三批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示范縣(區)的濮陽市華龍區,按照城中村、城郊村、純農村三大類型,科學謀劃了產業帶動型、資源開發型、資產盤活型、鄉村旅游型等八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,富裕了農民,壯大了集體,激活了農村。目前,全區59個村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已經發展到3.78億元,有集體經營性收入村達到48個,占比81%,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0個百分點。
新縣: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達80萬元
據信陽市新縣縣委書記呂旅介紹,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,新縣目前所有村(社區)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,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達2萬元以上,最高的達80萬元。今年8月通過了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。
他表示:“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增收,我們推進‘四般共享’,主要是通過設立科學合理的股份配置方式,壯大集體經濟,增加農民收入!蹦壳,全縣符合改革條件的202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合作社。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,對內承接村民資產、資金、技術入股,對外接納社會資本,參與市場運營。以產業為紐帶,使村(組)集體、農戶、經營主體形成“利益共享、風險共擔”的股份合作機制。像沙窩鎮樸店村,把土地流轉給農民專業合作社,種植油茶、蟠桃、獼猴桃、桑樹等,每年為村集體帶來收益近80萬元。鼓勵農民入股持股,成為多重股東:農戶作為村(組)集體經濟組織成員,享受村(組)集體股份收益分紅;農戶以自有資產入股,享受股份分紅;返鄉人員以資金、技術入股,享受創業分紅。目前,返鄉農民工累計創辦各類經營實體429個,帶動形成了資金、技術、人才、土地的良性循環。
“獲嘉縣、華龍區、新縣三地先行先試、大膽探索,在盤活集體資產、壯大集體經濟、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成果,為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縱向推進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!笔∥母镛k副主任王旭這樣總結。不僅如此,長垣縣“三塊地”改革、新鄉市“村民代表提案制”、蘭考普惠金融、盧氏金融扶貧模式等均走在全國前列,廣大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。近來年,省農業農村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、省委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,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,突出抓好承包地、宅基地、集體產權制度三項改革,著力突破融資難、保險難兩個瓶頸制約,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,農村各項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。